最新SAT動態資訊〔4〕各校有硬性規定門檻分數,若SAT分數沒達其分數標準某間學校就沒希望了?

👉️ Answer:

這個消息不盡正確。

TopScore 身為前 UCLA入學評審的何顧問表示,目前最新的趨勢指出,美國前40大名校對於以 SAT/ACT分數作為學生主要學術能力的評估與指標,採取愈來愈保留或質疑的態度,甚至部分學校將其改為 Test-Optional(非必要申請條件),包括全美排名第6的芝加哥大學;或者像是全美公立大學排名最高的加州大學UC系統,正考慮降低 SAT/ACT分數在評審過程的重要性。
 
SAT/ACT評估學生學術能力的效度之所以被質疑,主要原因有三個:

1. 多項長期的研究均指出, SAT/ACT分數似乎與考生進大學後所表現的綜合學術能力並無密切關聯性,特別是考生在大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動力。

2. 明星學區的讀書文化、環境與資源,加上坊間大量高收費的 SAT/ACT學習課程,已讓社經地位高的考生相較於家境清寒的考生享有著極不對等的優勢,導致資源分配不公與大學選才不夠全面(即便 College Board已有與 Khan Academy合作提供免費SAT網路學習系統給低收入考生)。

3. 作弊、試題外洩、代考等事件連年俱增,導致大學評審大於降低對 SAT/ACT分數真實性的信任度。
 
那麼, SAT/ACT往後對與申請美國大學還有多少重要性?

當然,在加州大學UC系統尚未決定是否將 SAT/ACT改列為非必要條件前(按照慣例UC的政策決定往往會促使其他公立大學系統的跟進),在 SAT/ACT中拿到高分對申請還是有幫助的。

且各大名校也無法立即在其入學評審過程中完全取代 SAT/ACT分數所佔的比重,因此現階段 SAT/ACT仍然是他們的評審項目之一。
 
但顯然地,只有 SAT/ACT高分或滿分的單一條件並不會讓申請者進前15大、甚至前30大名校。

對於前15大名校評審而言,近三年來超過 50%以上的全球亞裔申請者(包含中國、南韓)都具有 SAT 1500+或 ACT 34+的條件,然而在這些申請者中,每年能夠被前15大名校錄取的卻不到6%(這也是為何前陣子美國亞裔學生控訴哈佛大學評審過程對亞裔申請者不公正)。

事實上,高分的學生他們看多了。
光憑分數(在校成績GPA、 SAT/ACT、Subject Tests、AP / IB)實在無法看出申請者有什麼特別之處。

由於大部分的華人家長的升學過程幾乎都是在考試中度過,因此對於高分就能穩上名校的觀念相當執著。
也是因為這樣,導致許多家長亦認為分數不到門檻,夢想學校就完全沒希望了,所以一定要拼盡全力把時間及金錢投資在分數上。
 
當然,分數還是有一定的指標性,每個大學評審委員會都會有一個默契:申請者的 SAT/ACT分數若是達到了一定數值範圍時,接續評估其他更重要的條件,此時分數再高對於評審也不再具有太大意義。

而這個數值範圍,各校的界定與參考程度均頗有彈性,即便分數沒有到達範圍的頂標或前標,還是可以憑著個人特色獲得評審們青睞而錄取;反之,即便分數達頂標甚至滿分,申請者若缺乏個人特色,可能前20大都上不了。
 
我們希望告訴家長與同學的是,雖然現在前40大及其他名校對於 SAT/ACT的態度日趨保守,但 SAT/ACT依然還是申請入學的基礎條件,只是分數門檻並不是絕對的。

雖然 TopScore 的教學團隊連年訓練出學員創下全台中、全台灣 SAT/ACT超高分甚至滿分的紀錄,但在我們全程規劃及輔導申請下,每年仍然有許多 SAT/ACT分數在各名校數值範圍中並非頂標、甚至不是前標的學員們,最後也順利錄取史丹佛、常春藤、MIT、柏克萊、UCLA,等頂尖名校。

也就是說,錄取這些學員的名校評審最看重的,還是申請者是否具備個人化的特色。

因此,TopScore 由衷地建議家長多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嘗試一起發展更全面的成長與學習環境。

畢竟以我們豐富的教學背景與申請成功的經驗而言,雖然藉由分數為導向的學習模式的確有其必要性,但在過於偏重追求高分的唯利框架下,孩子很難發展出穩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動力,也很容易誤導孩子們以為只要衝高分就可上名校,而忽略在大學申請前具備名校評審最重視的世界觀、應用力、自主學習、創意自信、群體熱忱與文化涵養。

我們每一位老師與顧問由衷認為,只有培養出具備這些實力的孩子,才能讓我們台灣的未來有展望。
 
最後跟各位分享我們今年獲得哈佛書卷獎同學的一句話:

「懂得過自己的生活。」 — 哈佛家訓

馬上加入TOPSCORE LINE 好友,掌握最新升學活動訊息!

加入好友
SATTopScore Education